新冠肺炎后遗症/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
6
2025-09-03
“新冠”这个词,自2020年起频繁出现在全球公众的视野中,成为时代的一个特殊符号,但有趣的是,许多人在口语交流中却对它的读音产生疑惑:“新冠”中的“冠”字,到底该读一声(guān)还是四声(guàn)?这看似简单的语音问题,实则折射出语言流变、社会心理与文化适应的多重维度,本文将从语音学、社会语言学及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从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来看,“冠”字是一个多音字,其读音取决于语境,读一声(guān)时,通常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如“皇冠”“树冠”;读四声(guàn)时,则多表示“位居第一”或“加上某种称号”,如“冠军”“冠名”,在“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术语中,“冠”指的是病毒外表呈冠状突起,属于形态描述,因此依据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和教育部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此处应读一声(guān),为什么许多人会误读为四声(guàn)?这可能与语音习惯、方言影响及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有关。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的流变往往受到使用频率和社会心理的驱动。“新冠”作为一个高频词,在公众口语中经历了“语音简化”或“类比误读”的过程,由于“冠军”一词更为常见,一些人可能无意识地将其读音迁移到“新冠”上,导致误读,方言区的发音差异(如南方方言中入声的影响)也可能加剧这种混乱,更重要的是,媒体和公众人物在早期疫情报道中的读音不统一,放大了这一现象,部分新闻主播或社交媒体意见领袖曾误读为四声,使得这种读法在特定群体中“习非成是”,甚至引发争论。
进一步地,这一语音现象反映了重大社会事件中语言的文化适应性,疫情初期,公众对病毒认知有限,“新冠”作为新词汇迅速融入日常用语,其读音的摇摆也体现了语言在危机中的动态演变,类似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非典”(SARS)时期对“冠”字的读音也曾有争议,但不同的是,新冠疫情持续更久、影响更广,使得“新冠”一词不仅是一个科技术语,更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语音的争议无形中激发了公众对语言规范的关注,促进了社会对科学术语的重视——许多媒体和机构后期主动纠正读音,强调一声(guān)的正确性,这体现了语言的自净功能和文化引导作用。
从全球视角看,“新冠”读音的讨论也凸显了汉语在国际化传播中的挑战,随着疫情蔓延,术语如“COVID-19”成为国际标准,但中文“新冠”仍广泛使用于华人社区,读音的混乱可能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这一小事提醒我们:语言规范不仅是学术问题,更关乎公共沟通的效率和社会共识的构建。
“新冠”的读音问题虽小,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它告诉我们,语言是活的、流动的,既受规范约束,也受使用者的塑造,在疫情这场全球危机中,我们对一个字的读音的追问,实则是对精准表达、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的反思,或许,未来当疫情成为历史,“新冠”一词的读音将趋于统一,但这一过程所展现的语言生命力,将继续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与使用母语。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