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被列为基孔肯雅热Ⅱ类地区,防护措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核心防护措施个人防护(防):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家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香,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个人防护:在伊蚊活跃的时间段(如早上和傍晚)避免外出,或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等防止被叮咬。治疗和护理 目前对基孔肯雅热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补液、止痛退热等。
可以去,但要做好防护并避开疫情高发区域。目前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市的几个区域,顺德区是疫情高发区域。若前往顺德游玩,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不建议前往。
基孔肯雅热有可能会传播到厦门。传播风险分析: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厦门地区存在伊蚊,这是基孔肯雅热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前,福建等地已经报告过基孔肯雅热相关境外输入病例,虽然传播规模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本地传播,但这表明厦门及其周边地区存在疫情输入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流行病学背景:患者需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在发病前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同时伴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发热,随后在2-5天内出现皮疹,且会出现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基孔肯尼亚热的临床表现通常在感染后2至12天内显现,平均潜伏期为3至7天。进入急性期后,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热:起病突然,伴随寒战,体温可高达39℃,病人会感到头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初始发热一般在1至7天内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在3天后再次出现轻度发热,持续3至5天恢复正常。
法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名为基孔肯雅病毒的深入研究。在常规体检中,部分患者的表现如下:血液检查显示出一些特异性:白细胞计数通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以及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轻度降低。
基孔肯尼亚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这个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其典型的症状。病患在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肌肉和关节的剧烈疼痛,伴随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种疾病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当时在坦桑尼亚南部的尼瓦拉州首次暴发。
CHIKV,全称为基孔肯尼亚热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 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的形态独特,直径约为70纳米,包裹着一层包膜,其结构包括三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以及四个非结构蛋白(nsPnsPnsP3和nsP4)。
流行病学背景:患者需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在发病前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同时伴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发热,随后在2-5天内出现皮疹,且会出现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疫情概况:湛江市霞山区近期发现了4起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防蚊灭蚊行动: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湛江市霞山区倡导广大市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防蚊灭蚊行动。
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热:这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之一,通常在感染后2至4天出现,最长可达7至12天的潜伏期。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躯干部位的关节,疼痛可能非常剧烈。皮疹:躯干部位可能出现皮疹,这是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疫情特点方面,该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无直接人传人风险,但当前高温多雨天气加速蚊虫繁殖,增加了传播风险。症状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多数患者1 - 2周可康复,暂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但新生儿及老年人可能出现并发症。
目前广东流行的病毒主要有基孔肯雅病毒和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可引发基孔肯雅热。该疾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自2025年7月以来,佛山顺德三周内累计确诊超2000例。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会出现突发高热、对称性关节剧痛、躯干斑丘疹等症状,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年。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重症预警指标包括持续关节僵硬等。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防蚊灭蚊,避免被伊蚊叮咬。基层防控:提升病例识别、处置及科普宣教能力,有效控制该病传播和流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